充满情怀的创业史歌

2021.05.25

“每一条成功的道路上,都有着一串坚实的脚印;每一家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过一个英明的决断。

有人说,他非常有眼光。但是,他说:“这不是眼光问题,是情怀。”

他,就是三和集团董事长、三和老爷车博物馆馆长黄宗敏。

对于一个立志要做“百年老店”的人来说,25年,仅仅只是四分之一世纪,在这25年里,他经历了什么?有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和集团董事长黄宗敏



雄心绘蓝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都汽车维修界有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宏明进口汽车修理厂。这家汽修厂正是黄宗敏1984年从国企出来下海后与两个朋友一起创办的。

#1990年宏明汽修厂获得广州标致特许维修成都独家授权


遥想当年,黄宗敏仍不无自豪:“那时的宏明,维修的车辆占了成都市场的半壁河山,其影响比现在的三和还要大,当时的业务之好,厂门口不得不常挂‘免战牌’!”


#当年的宏明汽修厂坐落在今天的成都锦绣天府塔附近



有人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黄宗敏正是踩着时代的节拍,画出了他梦想的蓝图——这张图上有销售展厅、维修车间、配件库房、客户休息室、休闲区、员工宿舍、食堂、活动场地和停车场,最后连同整个园区的绿化布局也一一标出。

面对这张蓝图,当时很多人简直不能想象。有人甚至断言:“你要是干成了,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而黄宗敏则选择过滤掉这些令人泄气的声音,坚定地拿着这张图寻找志同道合能够携手共进的人。

1994年夏,黄宗敏与最早支持该蓝图的甘绍津、马少华、林可师等齐聚成都塔子山公园,大家畅所欲言,给即将成立的新厂取名。

黄宗敏对当时在现场的人说:“做事要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即‘天、地、人’三和,以此倡导员工队伍共事,‘和气、和睦、和谐’,也是三和......”三和创始人,在反复斟酌后,就把即将创办的新厂定为寓意丰富、含义深刻的“三和”。



荒郊圆梦



创建一个新型汽车服务企业,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之地”。1994年底,经朋友介绍,黄宗敏终于在武候区新加坡工业园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地段——机场路石羊乡丰收村。虽然这里相较于当时的成都市区实属荒凉,但黄宗敏却笃定地看到了三和的未来。

1995年3月,黄宗敏向武候区新加坡工业园管委会正式递交报告。5月25日,一个“投资两千万,占地三十亩”的汽修厂在机场路石羊乡丰收村掘土奠基。随着施工队伍的进入,机具车辆的轰鸣,“三和”正式起航。

“黄宗敏硬是在机场路上大兴土木了!”消息传开,一半是震惊,一半是观望,很多人对三和的前景表示担忧......

然而,黄宗敏却胸有成竹。基建上马后,即按预订目标由马少华负责材料和配件准备,林可师负责行政事务,甘绍津主攻品牌代理和人才技术,黄宗敏统揽全局,四人分工协作,紧锣密鼓疾步前进!


#黄宗敏(左三)在三和建设现场


1995年10月29日,上海本田事务所负责售后服务的山岗顺吉和师燕平来到三和考察。当时工地上还只是一片水泥桩,厂区还仅仅是雏形。但在了解了黄宗敏的蓝图和规划后,几天后便正式通知他于12月14日到上海虹桥宾馆参加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有限公司第二届年会,并在12月15日正式宣布授予成都三和公司本田汽车特约维修站资格。

次年三月,三和又迎来了日产汽车的日、中双方代表考察,前后不到两周的时间,便在仍处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工地上达成了“建立日产汽车特约维修站”的意向协议。


#1996年尚未完工的三和


建设中的三和,在施工现场就获得了本田公司授权和日产品牌的约定,这令三和的创业者们大为振奋。

为了能在开业后及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三和提前从人才市场和高校汽车专业招聘了一批热血青年加入队伍。他们白天工地挥汗如雨,夜晚回家挑灯学习,屋漏风吹、蚊虫侵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通铺上的每个人都睡得特别香甜。




行业领先



时至今日,三和的老员工都清晰地记得1996年5月25日“成都三和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剪彩、挂牌的大喜日子。高朋满座,人海车流,鲜花气球,创业者与凝聚着自己汗水的现代化企业融为一体。其情其景,都在整个四川汽车界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6年5月25日,成都三和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6年建成的三和展厅,就已经设立了咖啡厅、美发室、独立办公区等功能区域


“我们一开始就将三和定位在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企业基础上,由于创业理念和创业模式的先进性,三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行业的优势地位;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又使企业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造就了今天的三和......”

黄宗敏的这段话,是记者在2001年就开始创办的三和内刊上读到的。

那时候,创立仅5年的三和,已成为行业先驱。此后的20年里,三和始终步履扎实地前进。同时,黄宗敏也始终保持着一个企业家所具备的敏锐洞察和应变能力,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


#2002年三和集团正式成立



三和25年的成长来自于创始人黄宗敏和他的“伙伴们”对创业初心的坚持和对目标规划的清晰布局。正如黄宗敏所言:

“我会去设想未来十年的变化,规划三到五年的发展路径,然后做好当下每一件事。谁做得更细,谁就可能走得更远。看企业发展是否良性,可持续性是否强,不是看最近一年两年,而是要看十几年、几十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黄宗敏对这片土地充满情感。他不仅是成都汽车行业的领跑者,也是中国汽车文化的传播者。三和25年的发展历程,为成都车市发展勾勒出一条有迹可循的清晰脉络,从最直接的见证者黄宗敏身上,这条脉络不仅更鲜活,还指向未来。



收藏缘起



如果说,支撑三和25年发展的是其不断扩张的品牌代理集群和作为西南地区汽车经销商的优异表现,那么,让三和广受国内外同行赞誉的,则一定是三和老爷车博物馆。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黄宗敏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一位香港客户要修复一辆产自60年代的红旗轿车。

由于团队此前并未修复过“老红旗”,接到这样的修复项目,手艺精湛的师傅们既兴奋又忐忑。而就当大家凝心聚力耗时几百个小时,将这台老红旗修复完毕交车在即,这位香港客户却突然“失联”未能如约提车。

看着眼前这台修旧如新的 “艺术品”,黄宗敏反而有些“庆幸”客户没来提车,而这台红旗CA770,“偶然”却也“自然”地成了他收藏的第一台老爷车。

此后他又接连收藏了另外两辆老红旗,还在三和园区内,专门为这三辆红旗车修建了一个全玻璃打造的“红旗国车收藏馆”,这在90年代初周围环境实属荒芜的成都机场路,无疑是一道让人看了便不禁发出感叹的风景线。



#红旗国车收藏馆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夏夜,展厅已经关门了,一个人就趴在玻璃橱窗外,看了两三个小时。蚊虫叮咬,也浑然不觉。”黄宗敏说,第二天早上八点,那人就等在办公室外拦住他聊了很久,他曾是国宾车队的一员,从北京来成都出差。

“他说,从来没有见过谁会在一个汽车修理厂门口花钱专门为红旗做一个这么精致的展厅,更没想到在遥远的四川会有人对红旗如此珍视。”聊着聊着,眼泪就流出来了。



欧美扬红旗



能够将代表中国汽车文化的红旗老爷车送出国门,让更多国外老爷车爱好者了解红旗,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和文化,是黄宗敏多年的梦想。

2008年,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与美国黑鹰汽车博物馆进行了红旗CA770与奔驰一号的藏品互换仪式,自此开启了中外经典车民间交流的序幕。

2015年,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三和修复并参与赠予的红旗CA770轿车,成为法国国家汽车博物馆纳入其馆藏的首台亚洲经典车。

#2008年「红旗CA770」「奔驰一号」互赠仪式


美国黑鹰汽车博物馆馆长(中)中国驻旧金山文化领事(右)

2018年,馆长黄宗敏携1965年红旗CA72在全球经典车“奥斯卡”盛典——“圆石滩优雅竞赛”中荣获赛事特别奖“主席杯”(Chairman's Trophy),成为该赛自1950年开办以来首辆参赛并荣膺至高奖项的中国经典车。


#2018年第68届圆石滩优雅竞赛,红旗CA770 荣膺“主席杯”大奖


“现在经常强调要有文化自信,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中国的国车能参与全球最顶级的老爷车评比,这就是汽车的文化自信。”

黄宗敏一直向世界不遗余力地推广红旗轿车,以及它背后蕴含的中国汽车工业文化史。他说,“我玩老爷车近三十年,到现在回报远远不及付出,但我不后悔,因为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更像是在培养一个新产业。也许最初会比较艰难,但假以时日,当这个产业培养起来以后,你就是站在巅峰的那个人。”